Search

💡留言區有部落格連結,有稍微更詳細的圖文介紹,沒空的看臉書就行。💡

之前忘記在...

  • Share this:

💡留言區有部落格連結,有稍微更詳細的圖文介紹,沒空的看臉書就行。💡

之前忘記在哪一則貼文有人留言問我「繁體」有沒有跟類似簡體的「四五快讀」或是我新購入「迪士尼我會自己讀」一樣的 #中文分級閱讀/ #中文橋樑書?

其實我之前有在網路上隨便搜尋一下台灣這類型的書,在中國搜尋有關台灣書籍這類資料不容易,但以我找到的繁體書來說,還是覺得都「#字數太多及字體太小」,感覺大多都是設計給 #小學生,而且還是要三年級以上的字數長度,針對中大班的幼兒很少。我沒花很多時間尋找,目前在我找到有限的分享中,「稍微」符合我對提供給一年級以下孩子自行閱讀的書可能只有王文華創作的「無奇不有魔法學校」(螢火蟲出版社),但字數還是非常多(而且網路上根本很難看到書中面貌,建議大家還是跑一趟書店確認),要讓孩子全都自己讀不容易,除非學會注音, 可是對我來說會念注音不等於就認識字,注音與字之間有相關,但不等同。

我自己感覺有個重點差異是,在中國低幼是先識字再學拼音或同時進行,我自己本身也是偏向這種邏輯,因為識字感覺就像識圖,可以在幼兒時期靠本能超強學習能力就做到,而注音這種拼音系統,則需要月齡再大一點才有組織能力,就算早點教也不見得能學會,同時學會注音後也有可能仰賴注音念法,卻不見得能認字,所以無論是英文或中文,我都是走先認字路線,自然發音/拼音/注音我都覺得不用急著教,年紀到了一教就會,就算還沒學會注音之前,累積足夠識字的硬底工夫足以讓他應付當前的學習(以上為個人觀點)。

對比之下,台灣的大環境好像習慣「先教注音,才慢慢帶入識字」,如果在幼兒園或家裡有些識字卡,也是有點玩票性質,並沒有持續累積,字數不夠也沒有實際閱讀的經驗,所以沒有培養自行閱讀的能力,相關的配套書籍也不夠多,反過來說這也讓有心的家長沒有好的工具及教材著手,想做都沒辦法,我覺得是相當可惜的。

特別是這幾年在上海接觸各種豐富的學習教材,我深深感受到在台灣接觸許多學齡前書籍及學習資源反而是有限的,這裡的幼兒識字教材不是像「單一的故事集」那種所謂的繪本與純文字內容之前橋樑書,而是有系統地研究搜集常見字頻率,來設計一整套非常系統化的常見字閱讀、中文分級閱讀,讓孩子能夠漸進式認字,達到自行閱讀的能力。希望更多台灣的出版社能著重在這一塊,或有在做的能多做點行銷,讓大家都能知道,讓在家自學或共學的親子都能受益😊

由於我對台灣這類型的書籍所知不足,以上是個人粗淺觀察結果,也歡迎大家分享更多好的台灣中大班「低幼」繁體中文分級閱讀或橋樑書籍,造福版上的孩子與爸媽們❤️


Tags:

About author
not provided